作者:陈岳
资料来源:【天府早报】2015年5月6日 亲子阅读 国学分享
原文诵读: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弟子规·入则孝之七》
白话大意:
父母有了过错,要耐心规劝,让他们改正过来,在劝说的时候还应该和颜悦色,轻声细语。如果父母不听子女的劝告,哪怕是哭着恳求,甚至挨打,都不应有抱怨。
《弟子规》前面讲到“父母责,须顺承”,可能有不少朋友会认为这样有封建落后的嫌疑——难道父母总是对的,不管说得正确与否都要听吗?其实,那是因为对传统文化不了解所致。
在《孝经》中专门有一章即“谏诤章”,特别讲到如果父母有了过错,做子女的不指出父母的错误,同样也是不孝的行为。而“不孝有三”之首,正是“阿谀曲从,陷亲不义”——如果不辨是非、不讲原则地一味迎合父母,就可能置父母于不仁不义的境地。所以,父母亲有了过错,子女一定要劝谏父母使之改正。
这样,我们就知道传统教育并不是从前我们理解的“愚孝”了。而这里笔者想特别说的是,在和我们的父母相处时,我们经常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便随意地反驳甚至指责老人,这显然就做了不好的榜样。
《弟子规》里讲“亲有过,谏使更”,更讲到“怡吾色,柔吾声”,意思是给父母提意见时的态度很重要,要有温和的脸色和温柔的声音。这正是孔子所说的,只有一直和颜悦色地对待父母,这才是真正的“孝”。
所以,我们在面对父母有不对之处时,应不断提醒自己不要用恶劣的表情和语言,这样势必影响我们的孩子。人人都会老,等我们老的那一天,即会感受到当初我们尊敬老人的益处,不然,到那时就可能被孩子肆意指责,伤心不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