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建忠
资料来源:【天府早报】2015年3月16日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孟子·公孙丑上》白话大意:
公孙丑问孟子:“请问先生的长处在哪方面?”孟子说:“我善于辨识别人的言论,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公孙丑又问:“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孟子说:“这就很难说清楚了。那一种气,最伟大,最刚强,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损害,就会充满在天地之间。”
□程建忠
孟子首次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浩然之气。”那么,什么叫“浩然之气”呢?孟子说:“难言也。”意思是说这种浩然之气,内涵非常丰富,充满着神秘色彩,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楚的。
它是指人的道德修养达到一种正义凛然的精神状态,不是一般所谓的精气、血气,而是充满正义、充满仁义道德的正气、骨气。这种气,阳刚、强劲,气壮山河,气贯长虹。浩然之气,乃天地之正气,乃我中华民族最高之精神品格。
这种浩然之气产生的前提条件是不受外物的引诱而坚持正义,服从真理,刚直不阿,坚忍不拔。“直养而无害”是培养浩然之气的基本方法。所谓“直”,就是指正直、正派、真诚。“正直”是由内而发的生命力量的迸发,是伟大品格与崇高精神的闪耀。
“浩然之气”,当以“直”养之,而不能以“曲”害之。培养浩然之气的途径有两个:一是“明道”,就是加强自己的主观道德修养,提高对道的领悟;二是“集义”,即坚持不懈地从内在聚集善行义德。
这与后来荀子所说的“积善”不完全相同。荀子《劝学篇》云:“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的“积善”主要是指积累外在的善行而形成内在的品德。孟子还进一步指出,一个人如果从体验中懂得了道,又长期行义,在他身上自然就有了浩然之气;但如果有一点勉强,浩然之气就消逝了。
孟子的这种“浩然之气”,也就是刚正的气节、正派的作风,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早已形成中华民族的共同性格。我国历史上的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无不受到孟子“浩然之气”的影响。如民族英雄文天祥在他《正气歌》里,就列举了不少这样充满浩然气节的英雄豪杰:不怕杀头仍秉笔直书的晋国史官董狐;坚贞不屈,誓死不降,在匈奴牧羊十九载的苏武;被俘后大喝“蜀中只有断头将军,而无投降将军”的严颜;率部渡江北伐、中流击楫、发誓收复中原的东晋名将祖逖等,而文天祥自己也正是这些英雄豪杰中的代表。
(作者系四川省“中华文化与城市传承”社科普及基地专家、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