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中华文化与城市传承科普基地
 
 
 
 
 
 
 
 
【语言文字报】传承文脉,涵养智慧 让国学经典之花在大学课堂上绽放
[中华文化与城市传承科普基地(文新学院)]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10日
  查看:1
  来源:

发布时间:2014-11-27     来源:新闻中心
 

      按∶2014年11月25日,教育部主管的《语言文学报》以《传承文脉,涵养智慧 让国学经典之花在大学课堂上绽放》为题对我校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进行整版报道(文章链接:http://www.edubao.com/News/xygl/2014-11/25/2014112514112516022379136.html)。《语言文字报》是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语言文字报刊社主办的专业周报,是集新闻性、教育性、学术性、知识性于一体的国家级权威语文专业报纸,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传承文脉,涵养智慧 让国学经典之花在大学课堂上绽放
 ——成都学院(成都大学)深入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纪实

    成都学院(成都大学)是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唯一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相比于国内一些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名校而言,成都学院似乎只是“小字辈”,然而,就是这样一所与改革开放同龄的学校,却因一项教育改革的创新举措而在众多高校中脱颖而出。这个响当当的教育品牌就是国学经典教育。2009年以来,在成都市委、市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成都学院在深入调研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国学经典进大学课堂”的探索与实践,并于2013年获四川省人民政府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二等奖。同时在国内高校中率先建成了面对全校所有本专科学生开设的国学公共必修课,并建成四川省省级教改项目、省级开放性精品课程“国学经典导论”,目前已惠及两万多名在校学生。学校此举极大地促进了校园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浓厚氛围的形成,并逐渐成为成都学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都学院的国学教育活动引起了成都市领导的极大关注,副市长傅勇林在对成都学院扎实推进国学经典进课堂工作的批示中说:“学校的探索很有成效,值得肯定”“国学是为百科,不独儒家,先秦各卿传统及墨家科学精神(和技术思想)弥足珍贵,亦当珍惜。”

 

勇于担当,高高擎起文化传承的大旗
 

       国学经典是民族文化精神的源头,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古圣先贤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历经千百年大浪淘沙的筛选、沉淀、凝结,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些经典历久弥新,其价值越来越得到显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读优秀传统文化典籍是以一当十含金量高的文化阅读。”在高校中开展国学经典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当前,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中国人的文化自信逐渐恢复,其标志之一就是方兴未艾的“国学热”。毋庸置疑,学校是继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令人欣慰的是,许多中小学已经开展了国学经典教育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正在一批批孩子心中扎下了根,随着他们的成长而逐渐花开、果熟。但是,高校中的国学教育尚未得到足够重视。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大学生人文修养亟待加强,探索构建一门对学生有吸引力、渗透力,对其他高校具有示范意义的国学素养必修课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如此,既能使学生对民族先贤的情感和智慧有系统、深入的了解,提升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自豪感,使其学会立人、立行、立善、立和、立礼、立志,又能更好地发挥高校对社会的文化引领、辐射作用。
 
       面对国家的重托和时代的召唤,成都学院党政班子十分重视,多次主持召开各种专门会议,明确开设国学课、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大意义,并组织校内外专家学者充分讨论,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研究落实成都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决心一定要开好国学课,探索一条综合性大学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路径。从2009年秋季学期迄今,成都学院在充分调研国内相关高校开展国学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及学校的具体实际,针对全校本专科生成功开设了《国学经典导论》公共必修课。学校旨在把国学教育作为对全校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个创新性教学平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国学基本经典精粹的传授,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陶冶学生思想情操,培养其健全人格,提升其综合素质,从而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征程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多维联动,让国学经典在课堂上扎根
 

      为了打造精品课程,全面保证国学课的教学质量,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乐,成都学院对国学课的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材编写、教学形式和手段等环节都进行了广泛的调研、精心的研讨和充分的论证,并形成了具体的方案。
 

科学的课程设置,让学生可以各取所需

        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成都学院将国学课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两种形式。学校决定,从2009级新生开始,各理工类专业均在一年级开设《国学经典导论》课,为公共必修课。该课程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两部分,理论课时为30学时,实践课时为2学时,共2个学分。非理工类学生,由于专业课内容与国学课内容有或多或少的交叉或重复,所以学校研究决定针对非理工类学生开设《国学经典导论》选修课,课时及相关要求与必修课相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选修。两种不同的课程设置,可满足不同专业、不同情况学生的不同要求,科学、合理、灵活。

 

精良的师资队伍,为教学提供坚强保障  

        《国学经典导论》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课程,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就显得极为关键。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是该课程的牵头单位,因此成都学院依托该院教师主体,同时集中全校文史哲方面优秀且有志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弘扬的人才30多人,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充分整合利用和结构优化,这在全国范围内也是开创性的工作。如今该课程教学人员60%以上均为成都学院校级教学团队“汉语言文学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团队”成员。其中教授、副教授多达20余人,涉及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等不同的专业,学历层次以博士、硕士为主,年龄做到了老、中、青相结合。
学校特别注重加强对本课程教学人员的培养和辅导,使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密切关注国学研究、教学的前沿动态,鼓励课程组教师积极开展国学研究,参加国际国内重要学术活动,使普及性的课程传授的知识和信息始终是新鲜、前沿的。课程组还举办了多次大型的《国学经典导论》教学研讨会和学术沙龙,通过课程组自身的交流、探讨和外聘专家的讲座以及学校教学专家督导组的重点跟进,保证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本课程正式聘请了著名学者蔡方鹿先生和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彭邦本教授为学术顾问,并请他们为任课教师做关于朱熹思想和巴蜀文化的专场讲座;还邀请了台湾著名学者、新儒学代表人物王财贵先生来校举办关于经典教育推广的学术讲座。这些高端交流保证了本项目始终立足学术前沿。学校鼓励课程组成员及时总结,注重交流,成员已在《教育与教学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高教探索》等刊物发表了《传承传统文化,创新国学教育》《国学经典进高校课堂的探索与实践》等多篇教改论文,在业内引起了良好反响。通过有效的优化组合和科研推进,成都学院成功组建了一支具有良好教学素质和敬业精神的教师队伍,能够很好地满足每期针对3000多名学生国学教学的需要。
 

优秀的课程教材,使教学更加有理有据

        教材是一门课程得以科学、有序实施的保证,也是课程是否完善的一个基本标志。成都学院将国学课教材的编写作为一项大事来抓,要求国学课教材内容,既要符合当前大学生思想文化需要,又要紧密结合成都市地方经济发展的具体实际,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为此,国学课课题组经过多次调研、讨论、分析,决定组织本校专家和教师自行编写教材,主编由成都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谭平教授和万平教授共同担任。经过组织专家和任课教师的充分讨论和广泛征求意见,确定教材定名为《国学经典导论》,内容共分八章:第一章孔子与《论语》、第二章孟子与《孟子》、第三章董仲舒和朱熹的主要思想、第四章老庄的智慧、第五章佛教与中国文化、第六章中国古代文学鉴赏、第七章中国地域文化举隅、第八章现代新儒学要义。每章遴选一位国学基础深厚、对本章内容有一定研究的专家或教师执笔编写,各章编写完后,最后由主编统稿并审定。审定后的《国学经典导论》教材初稿,以讲义形式印发给学生,经过—学期的试用和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内征求师生及其他同志的意见和建议,再次修改完善,于2010年2月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国学经典导论》教材,装帧精美,古色古香的封面和简明细致的编排,使读者可以明晰地窥见编写者的审美追求与价值指向——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原始儒学的文化。该教材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冉光荣教授作序。冉教授在序中指出:“读完成都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谭平教授与同事万平教授主编的《国学经典导论》书稿后,受益良多,也引发了我对国学现状,尤其是如何认识国学,如何学习和发展国学的点滴思考……相信本书的出版,能为国学教育提供一套很有特色的教学用书。”四川大学曹顺庆教授认为《国学经典导论》“教材编写得特色鲜明,亮点突出……其鲜明特色是学术性与普及性兼顾,全局性与地域性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后阅读相呼应,图文并茂,注重文字叙述的生动简洁,是目前用于本科生系统国学教育的一本优秀教材。”该教材出版后在国(境)内外高校发行广泛,多次重印。
 

灵活的教学模式,使课程质量得以保证

      专题式教学。国学博大精深,系统的国学知识讲授由一人完成困难很大,难免顾此失彼,为避免这一问题的出现,课程组决定,《国学经典导论》课分为八个专题,每个专题由3-5名教师组成一个教研小组,共同备课。每个教师只针对若干班级讲解一章。这样既能够集思广益,又能够保证每一章讲授的专与精。在教学方法上,既重视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的传授,又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国学之于学生成长的作用予以充分发挥。

       注重因材施教。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师生互动交流阵地,把握学生的困惑与需要。该课程的学生点击率高居全校各门课程之首。教改项目设置有专门经费支持,鼓励任课教师经常与学生交流,不仅在课余给学生解除困惑,而且进一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此外,每期考试题都会搜集学生对教学反馈意见,并在下期做出微调。
 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国学课考试打破一般科目考试的单一化形式,既有闭卷考试,又有开卷考查;既考背诵默写经典名句的“死知识”,又考写心得、谈体会的“活内容”;既考查理论,进行书面答题,又考核实践,在参观考察中回答问题。方法灵活,形式多样,真正考查出了学生学国学、用国学的实际水平。为了保证国学教学的质量,学校建立了科学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实行学校、学院、学生三级质量监控。学校成立教学质量管理督导组,成员由校内外专家组成,随机深入课堂听课,直接交换各种建议和意见。学校实行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所有校级领导、中层干部、教学管理人员都必须深入课堂听课。学院同行教师相互听课,相互交流,相互提高。学生无记名网上评教,反馈教学意见。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质量监控,国学课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有效的保证。
 

拓展延伸,赋予经典以鲜活的生命力
 

      “生活教育”理论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他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国学经典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成都学院坚持以“知行合一”“教学做合一”的理念指导教育教学,结合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长需求开展了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广泛的参与中加深对国学的认识,增进对国学的情感,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在这里,国学不再只是教师的说教和古人冰冷的言论,而是充满了青春色彩、现代气息和生活情致,是那样多彩,那样温暖,那样激情澎湃……
 

结合校情和乡情,创新实践活动形式

       校内实践活动展示风采,活跃氛围。自2009年以来,学校每年五月都开展由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师创意策划、上百名学生自导自演的既有深刻人文内涵,又能赏心悦目的“国学宣传普及”仪轨展演和国学知识竞赛活动。活动中,经典诵读、书法、礼仪、武术和古典舞蹈表演、话剧演出、川剧大师表演清音、变脸、古筝与琵琶合奏等活泼、多样、生动的形式,吸引了全校师生的关注与参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3年,学校“传承经典知行合一——校园国学实践活动”荣获四川省第七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

       校外实践活动增长知识,拓展视野。在组织好校内实践活动的同时,学校还充分利用成都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将课堂教学与课余实践有机结合,制度化开展。比如,组织部分学生参观考察金沙遗址博物馆、四川省博物馆;组织教师参观考察眉山三苏祠、川北古蜀道等。学校的国学教育还走进了街道、社区和中小学:2011年,学校组织学生分别赴北京白羊沟和湖南岳云中学开展“启发原创心灵,相约《论语》一百”读经活动;2013年,在成都高新区桂溪社区和龙泉驿区崇德社区开展国学宣传普及活动,在小朋友中开展太极拳教学、校园文明礼仪、国学经典诵读、剪纸、手工、国学知识有奖问答等文化推广和宣传活动;2014年,学生在草堂博物馆为中外游客开展国学普及活动;学校还在龙泉驿区白河镇双碑村开展了“文化进农村,国学传道德”展演活动,因为参与活动的村民太多,出现部分村民站在屋顶上观看演出的情况,师生也因此感受到了农村建设中强烈的民族文化需求。
 

大讲堂师资请进来走出去,建成四川省科普基地

        为了指导和培训国学师资队伍和拓宽学生的国学知识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不仅在学校开设了“国学大讲堂”,要求每个国学老师围绕自己的专题,在“国学大讲堂”进行拓展性讲授,而且还在校外聘请了冉光荣、蔡方鹿、彭邦本等国内知名学者为客座教授和学术顾问,在大讲堂开设讲座。在实施“请进来”讲学的同时,学校还积极“走出去”传播国学经典。从2009年至今,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谭平教授以及学院的万平教授等教师数十次应邀赴政府部门、地方党校、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大型央企、城市街道办事处、基层社区等举办“走进经典”“国学中的人生智慧”“浓缩人生精华——《增广贤文》解读”“巴蜀文化”等国学专题讲座,获得了听众及当地媒体的好评。学校还依托国学教育锻炼的人才队伍与成果,整合地方电视媒体等资源,申报四川省“中华文化与城市传承”哲学社会科学科普基地,并已经获得省委宣传部和省社科联的批准。一个围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内教育教学体系和校外传播、普及阵地珠联璧合,凸显着高校在科研、教学、地方服务和文化传承方面的同时并举。

 

示范引领,让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五年间,在市委、市政府和相关部门领导的关怀支持下,在全校干部师生智慧与汗水的培育浇灌下,成都学院国学经典教育课程这株幼苗茁壮成长,已经开出了绚丽的花朵,以其美丽和芬芳吸引了各方关注的目光。《国学经典导论》出版以来受到广泛欢迎,被国家图书馆等众多公共图书馆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国学教育基地、四川警察学院、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西南科技大学、太原师范学院等众多大学图书馆购买收藏;中共广东惠州市委、四川广安市委、成都市锦江区委购买本书作为领导干部读物。目前,已经有四川警察学院、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西南科技大学、太原师范学院等高校借鉴本成果,使用本成果教材开设了国学课程。2012年9月5日,光明日报国学版和商务印书馆在北京联合举办了“国学系列公开课与教材研讨会”,邀请当下我国本科国学教育走在最前列且已经取得一定成效的7所高校和一个国学教育机构的教授与会,谭平教授作为主要嘉宾之一参加了此次会议,这进一步凸显了成都学院国学经典教育成果的领先与示范价值。
 
        成都学院的国学经典教育课程不但使国学在大学课堂上扎下了根,更使中华文化在学生心灵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们对国学的了解更深了,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感更强烈了,传承中华文化的信心和决心更坚定了。法学专业2009级涂华同学在上国学课的“心得体会”中写道:“《国学经典导论》课令我受益匪浅。我不仅学到了许多以前从未接触过的国学经典知识,而且从这些先贤的经典中明白了如何做人,尤其是如何做一个有襟怀、有理想、有素养的当代大学生。”土木工程2010级张舜同学在其“心得体会”中写道:“《国学经典导论》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国学是中华民族的精华,五千年来连绵不断,在世界上是一种奇迹,我为国学而骄傲。身为龙的传人、炎黄子孙,尤其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去学习、传承、弘扬国学!”
 

上一条:【四川新闻网】“成都通”成成都大学文新学院学生必修课程 下一条:【成都晚报】国学进社区 “三字经”和剪纸都很有人气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